非洲国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资源,成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之一。
然而,由于缺乏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,这些国家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方面存在不足。
非洲的农产品多样性堪称世界一绝,例如,布隆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、卢旺达的纯天然蜂蜜、尼日利亚的优质花生等。这些产品不仅在当地消费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,而且在全球市场上也备受青睐。
然而,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非洲相对滞后的食品加工产业。大部分非洲国家食品加工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,传统的手工作坊仍是食品加工的主流模式。
由于加工能力有限,大量原材料只能低价出口到其他国家进行深加工后再高价返销,导致利润流失。
以尼日利亚为例,当地大量木薯仅被简单处理成木薯粉,加工方式较为简单,由于缺乏先进的去皮、研磨、干燥等一体化机械,木薯在加工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30%,远高于全球平均15%的损耗水平。
在储存环节同样问题重重,由于冷链保鲜设备不足,大量生鲜农产品在采后短时间内就面临变质风险。据估计,整个非洲大陆每年因此损失的农产品价值高达40亿美元,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,更让农民收入大打折扣。
深入探究这一困境,背后是非洲食品加工行业长期面临的诸多瓶颈。
一方面,技术与设备的匮乏是硬伤。本土制造业薄弱,难以自主生产高精度、高效率的食品加工机械,依赖进口却又受限于高昂成本与后续维修难题。
像肯尼亚的乳制品产业,因缺乏现代化的灭菌、灌装设备,牛奶保质期短,无法拓展远程市场,只能在周边小范围售卖。
另一方面,人才短缺不容忽视。专业的食品加工技术人才、机械操作与维护人员稀缺,即便引入先进设备,也常因操作不当、缺乏保养而故障频出,无法发挥最大效能。
但危机并存之处往往孕育着新机,对于敏锐的外贸商家而言,非洲食品加工机械市场宛如一座待采的富矿。
随着非洲各国经济逐步复苏、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人口红利持续释放,民众消费能力提升,对加工食品的需求呈井喷之势。
以南非快速兴起的中产阶级为例,他们对包装精美的果汁、速冻食品等需求日益旺盛,推动当地果汁加工厂纷纷寻求升级设备,引进国际先进的榨汁、过滤、无菌灌装生产线,这为中国、德国等食品加工机械出口大国创造了直接商机。
科特迪瓦作为非洲主要的咖啡生产国之一,曾长期依赖于出口生豆赚取外汇。
随着国际市场变化以及国内政策调整,科特迪瓦政府提出自2015年后绝大部分咖啡要在本地加工,原料出口只能占5-10%。
此举不仅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,提高了农民收入,也为中国的烘焙设备、干燥设备等食品加工机械生产商打开了大门。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装备,科特迪瓦能够更好地掌控产品质量,提升品牌价值,最终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非洲联盟制定的《2063 年议程》明确将农业现代化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列为重点任务,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,鼓励外资投入食品加工领域,包括减免机械进口关税、设立产业园区给予土地优惠等。
这无疑为外贸商家铺就了一条政策 “绿色通道”,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。加之非洲年轻劳动力充足,能为食品加工工厂提供人力支持,随着教育普及,未来技术人才储备也将逐步充实。